骑行见文明小事筑平安——长沙文明骑行的烟火气与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5-11-27 00:48:27 文章作者: 赢咖系列
11月的长沙,晨雾里的米粉香还没散,街头的电动车就载着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奔波。近日,长沙市文明办联合城管、市监、邮政、交警等多部门,在芙蓉区八一桥社区启动“文明骑行 安全到家”宣传实践活动——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拿出“文明骑行20件小事”的具体指南,组建“文明观察员”队伍,还组织媒体观察团去社区、商圈实地督导,把“安全骑行”这个大话题,拆成了老百姓能看懂、能做到的日常细节。这股“接地气”的文明风,不仅守护着出行安全,更给“幸福长沙”的烟火气添了一份踏实感。
“文明骑行 安全到家”2025年长沙市文明骑行进社区宣传实践观摩督导活动现场
文明骑行不是“高要求”,而是“小细节”——长沙这次发布的“20件小事”,全是从交警执勤、市民出行的日常里抠出来的“实在招”。不是说“要安全”,而是明确“头盔要系紧卡扣”;不是说“别违规”,而是具体“6岁以下孩子要坐安全座椅”;连骑行前检查刹车、夜间开大灯这些容易忽略的细节,都一一列明,从准备、上路到停放,把电动车出行的全流程都管到了。
长沙人对这些“小事”其实不陌生。2023年,长沙就全方面推进新国标电动车集中上牌,不少社区门口摆起便民点,工作人员帮居民现场登记。居民也可随时通过手机APP下单,约请工作人员上门来开展电动车上牌安装服务。居民纷纷点赞,认为上牌后“心里更踏实,明确了哪些车能上路、哪些不能上路”,有效提升了交通安全意识。
连续数年,长沙交警专项开展整治电动车加装遮阳伞的问题——那些看似能挡太阳的伞,实则遇到刮风容易被刮倒,还会刮到行人,不少电动车车主主动拆了伞,说“安全比凉快重要”。现在“20件小事”把这些经验整合起来,更像一本“骑行说明书”。就像芙蓉交警大队工作人员说的,“这些都是保障安全的关键细节”,比如“双手握把不看手机”,很多事故就是因为骑电动车时刷消息、接电话,手一松就出了意外;而“横过马路要下车推行”,则是避免了电动车突然窜出,让行人和机动车都有反应时间。
对快递、外卖骑手来说,这些“小事”更是“工作底线”。美团配送长沙芙蓉广场站的副站长宁治说得实在:“我们送单要快,但安全更不能少,要是因为逆行、闯红灯出了事故,不仅自己受罪,用户的餐也送不到了。”现在不少配送站点还把“文明骑行20件小事”贴在调度室,早会时提醒骑手“头盔戴牢、别抢灯”,把文明骑行变成了行业习惯。
文明骑行不能只靠“自觉”,还得有“人盯着”——这次长沙组建的“文明观察员”队伍,就是街头巷尾的“流动哨兵”,专管不文明骑行的“小毛病”。这支队伍里没有“大专家”,全是像76岁成述英这样的社区热心人,她有多年社区工作经验,平时在小区里散步,就常提醒邻居“电动车别停在消防通道”,现在有了“观察员”身份,更能名正言顺地劝导不文明行为。而且不是随便“盯人”,活动现场不仅给观察员发了聘书,还安排了芙蓉区交警支队的民警做培训,教大家怎么认交通标志、怎么礼貌劝导,让监督既有“温度”又有“专业度”。
长沙组建“文明观察员”队伍,协助监督不文明骑行,参与社区治理,共护道路安全
其实长沙的“社区监督”群众基础深厚。如天心区金桂社区就组建有“金姐桂哥”党员志愿者小队。每天上下班出行高峰期,志愿者便驻守在交通路口和各小区进出口,遇到未戴头盔的居民时,一边手递《头盔佩戴指南》,一边笑着提醒“戴头盔、别逆行”“小伙子,头盔是保命的,比耍帅重要”等,效果特别好。这次“文明观察员”队伍就是把这种社区经验推广开来,观察员住在社区里、走在街头,比交警更贴近日常,遇到不文明行为,不是“罚款扣分”,而是“拉家常式”劝导。比如看到有人电动车停在盲道上,就说“师傅,盲道是给盲人走的,咱和气生财,挪到旁边车位,大家都顺顺当当”,这样“接地气”的劝导“像邻里大哥大姐一样亲切”,更容易让人接受,既扎实又暖心。
而且这支队伍还能“补位”行业监督管理。长沙有不少快递、外卖骑手,平时跑单忙,偶尔会有抢时间闯红灯的情况。之前长沙市邮政管理局就联合交警,集中快递小哥或定期去快递站点做安全培训,但站点之外的“街头监管”还需要补充。现在“文明观察员”在社区、商圈、快递驿站看见骑手不文明骑行,会及时提醒,还会把普遍的问题反馈给站点,形成“社区+行业”的双重监督。正如一位社区观察员说,“我们不是要‘挑错’,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把路走得更安全”,这种“共治”的思路,让文明骑行从“要我做”变成了“我们大家一起做”。
文明骑行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大家的事”——这次长沙的活动,从一开始就走“多方联动”的路子:文明办牵头,城管管停放、市监管合规、邮政盯行业、交警教规则,还联动社区、商圈、配送站点,把“文明骑行”的宣传做到了老百姓身边。不是开个会就结束,而是组织大家去开福区CFC富兴时代看非机动车规范停放示范区,去天心区工农桥社区给居民和快递员讲安全知识,让大家“看得见、学得到”。
长沙在非机动车管理上一直很“用心”。针对人流密集的地方,长沙近些年已采取非机动车“电子围栏”灵活停车管理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划定禁停或准停区域,规范共享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停放。如2025年元旦前后,长沙市城管局要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取消五一广场、黄兴路步行街等核心商圈特定时段的准停“电子围栏”,开展滞留车辆清理,并在用车APP及小程序界面推送有关信息,引导用户前往其他区域停车,这样不仅解决了“乱停挡路”的问题,还让假日街头更整齐更文明。这次富兴时代的观摩点,就是把这些好经验推广开来:城管局通过加泊位、建智慧停车系统、清“僵尸车”,让电动车“有处可停”;交警通过巡逻、宣传,让大家“依规骑行”,这样“疏堵结合”,比单纯“禁止”更有效。
而且宣传也很“贴民心”。主办方没搞“大水漫灌”的标语,而是通过移动通信平台给市民发文明骑行短信,在微信朋友圈推广告,提示警醒我们“不逆行、不闯灯、戴好头盔”。现在这些在身边落地的宣传与社区活动、街头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方位”的文明氛围——走在长沙的街头,既能看到“文明骑行20件小事”的海报,又能遇到提醒你的观察员,还能找到规范的停车点,慢慢就把“文明骑行”变成了习惯。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文明,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里。长沙的“文明骑行20件小事”,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把安全、文明的要求,落到了“头盔卡扣”“停车位置”这些日常里;没有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靠政府、社区、市民、行业一起努力,把“要文明”变成了“真文明”。对长沙人来说,文明骑行不是“任务”,而是出门时的一个小动作、停车时的一次留意,是为自己安全,也还是为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当慢慢的变多的电动车骑手戴好头盔、依规行驶,当街头的停车越来越整齐,长沙的烟火气里,就多了一份踏实的文明,多了一份幸福的底气——这,就是“文明骑行”最实在的意义。(作者:李同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