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 掌机完全评测:可玩性极高的掌上娱乐设备
发布日期:2024-03-15 09:39:12 文章作者: YKK拉链系列
6 月 13 日,ROG 旗下的首个便携掌机「ROG 掌机(即 ROG Ally)」正式发售了,国行定价 4999 元,与海外同步发售 —— 按汇率算,这样的价格比海外 699 美元(约合¥5018)的定价还要便宜,并且是税前。
这台设备早在今年 4 月就公布了预告,因 ROG 的良好口碑在一经预告就非常关注。今年以来,曾经的「败家之眼」定价策略一直都很「持家」,只是一方面我没有想到国行版本会同步发售,另一方面更没想到国行定价会低于海外。
在 ROG 掌机正式发售前不久,我们也收到了 ROG 掌机,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实际表现,以及适合什么样的用户。
ROG 掌机的包装比较简洁。正面是描线展示的 ROG 掌机外观,屏幕部分以镭射反光涂层形成了「ROG」品牌 Logo,背面则是贴纸标明了掌机的型号、配置与序列号等信息。
开箱之后就能看见掌机本体了,被包在了一个快速指引纸板内。其实仔细看会发现盒盖上面也有一些机关 —— 这里面藏着一个环保材质的立式底座,还有 ROG 字样。必须得说华硕的这个包装设计还是有一些巧思在里头的。
包装下层的配件包括一本快速指南、一个保修卡和一枚 65W/USB-C 的电源适配器。电源适配器体积不大,但插头部分不能折叠,线材也并非可拆卸设计。
ROG 并没有像 Steam Deck 一样为用户更好的提供随机的便携包,有点可惜。但官方和第三方都有不少包包可供选购。ROG 自家的品牌货在 JD 的定价是 349 元,不算便宜,不过设计也的确优秀 —— PU 皮防水表面,羊毛内衬,YKK 拉链,与 ROG 自家其他笔记本包一样在四周点缀有 ROG 的文字图案,中间的隔层还能配合内置的魔术贴当个支架。
掌机的接口和功能按键全部集中在上方,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电源(含指纹识别)、电源指示灯/充电指示灯、音量按钮、USB-C 接口、XGm 显卡拓展坞接口、TF 卡槽和耳机接口。同时整机的散热出风口也在这里。
接口方面,ROG 掌机与 Steam Deck 的主要区别就在于 XGm 接口了。与 ROG 旗下的「幻」系列笔记本一样,它也可以外接 ROG XGM 系列显卡拓展坞,实现 RTX3080 甚至 RTX4090 的性能,将掌机化身为支持 4K 的游戏中心,或是外接键鼠后成为台式机的替代品。当然这玩意也不便宜,3080 型号的大概 8000 元上下。
正面的布局和绝大多数掌机一样 —— 这个布局从 GBA 诞生以来就没怎么变过了。除了传统的摇杆、方向键与 XYAB,分布在屏幕周边的四枚按键分别为截图/切换、控制快捷方式、Option、奥创中心快捷键。这里的「控制中心」和「奥创中心」我会在后面单独详述。
至于掌机的硬件配置,已经有很多专业的硬件评测机构放出了相关报告,这里不做过多赘述。设备主要亮点在于 AMD 定制的 Z1 Extreme 处理器、12 个 RDNA3 图像核心以及高达 8.6 TFLOP 的图像解决能力,搭配 1080P/120Hz 屏幕 —— 能在控制散热的同时将这个级别的配置塞进掌机,华硕在笔记本领域耕耘多年的经验功不可没。
ROG 还为这台掌上设备额外加入了杜比全景声支持,SMART AMP 扩音器能在提升音量的同时杜绝声音失真、爆音等问题,使机身自带的双扬声器也能实现高音清晰悦耳、低音澎湃有力。
与多数 ROG 设备一样,华硕还给这个空间压缩到极限的设备塞进了两个 RGB 呼吸灯,支持 Aura 特效与多设备神光同步。非常电竞。不过我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功能关了,目的是省电。
我在去年暑期就入手了 Steam Deck,也买过国产的 Ayaneo Air Pro。上手 ROG 掌机的第一反应是「轻」—— ROG 掌机的整机重量只有 608g,比同样采用 7 寸屏幕的 Steam Deck 的 669g 轻了近 60g。其实 608g 已经比 Switch OLED 的 420g 重上不少了,但或许是因为自己已经习惯了 Deck 的重量,拿到 ROG 掌机之后确实觉得在近乎相同的体积下,有着体感能感受到的轻。
ROG 掌机采用传统 Xbox 式键位分布,摇杆非对称设计。对于我个人来说,相比 Steam Deck 的对称分布、摇杆居中布局,我更习惯 ROG 的样子,这样更方便按到十字键。
以《卧龙:苍天陨落》为例,这游戏的吃药键就在十字键上,Deck 操作的话需要把拇指从摇杆移动到左侧十字键,这个操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蹩手」;但若是传统布局,从左边的摇杆将食指向右移动到方向键,相对就舒适多了。
另外 ROG 掌机的摇杆高度也比 Deck 稍微矮一些,或许是因为 Deck 机身本身较薄。不同的摇杆高度适用于不一样的游戏,习惯哪一个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真要做二选一的选择,建议我们大家有条件的话还是亲自上手试试。
掌托部分,华硕曾设计了大量模型样机,最终敲定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形状,在保持体积的同时提升手持体验。正面与 Deck 类似,采用了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设计,手持状态时手掌的大鱼际部分能分担重量。背面的握把突出部分没有 Deck 那么多,不过握感也很出色,微妙的弧度刚好能用无名指与小拇指托住,配合磨砂纹路增加防滑性能。
只是这个白色的机身让我有点担心用久了会不会变脏。不对,是一定会变脏,PS5 随机自带的白色手柄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掌机的散热设计是合理的,高负载状态的风扇噪音也控制到位,毕竟散热是华硕的看家本事之一。进风口在掌机背面的两侧,右侧以镂空形成了一个 ROG 的眼状 Logo;出风口在屏幕正上方,平时拿着玩基本感受不到。正面那两处是扩音喇叭,不是散热孔,不需要过多的担心烫到手。
由于采用了 Win11 系统,ROG 掌机的初上手门槛还是明显要比 Steam Deck 要高一些的。Deck 定制的 Linux 系统在开机之后就与 Switch 等游戏机一样,只需要简单的设置就能直接开玩了。而 ROG 更像是一台电脑 —— 开机之后还要创建(登陆)账户、更新系统、安装软件、调整设置等一系列操作。最关键的:这还是一台没有键鼠的电脑,我们只可以用触屏和虚拟键盘操作,多少还是有些麻烦。
但即便如此,使用触屏与虚拟键盘操作 Windows 系统依旧是一个非常考验人耐心的举动。可能的话,建议还是配上一套蓝牙键鼠,或是 USB-C 的拓展坞外接有线G 键鼠。
考虑到一些教程藏得比较深,我们会在文章最后为大家列出推荐的优化选项,以及一些适用性很强的软件设置。
ROG 掌机内置了一个名为「奥创智控中心 SE(Armoury Crate SE)」的定制软件,还设置了许多在没有键鼠情况下实现各种操作的组合按键。
相信用过 ROG 笔记本等设备的玩家对「奥创」这一个名字并不陌生,功能是快速调节设备的性能参数,同时将游戏与应用程序都集中在一起,有些类似 Steam 的「大屏幕模式」。
奥创 SE 同样也是这样一个系统级应用,便于用户随时调节 ROG 掌机的各种参数、调节设置,我们在任何开机的情况下点击屏幕右侧的奥创中心按钮,即可迅速打开软件界面。
「游戏库」是奥创打开后的主要界面。软件会自动检验测试系统内已安装的可执行游戏程序(当然也可以手动添加),实现类似 Steam 库的集成空间。
另外通过奥创的游戏库,还能实现针对每个游戏使用不相同的设置,包括摇杆按键自定义、死区振动调节、灯效、默认使用的功率模式等等,一次选择之后每次再打开这游戏都会自动切换到这些自定义设置,非常方便。
「设置」是针对 ROG 掌机本身功能的调节,包括性能模式设置(Operating 模式),摇杆与肩键(LT/RT)的死区控制,摇杆灯效调节,GameVisual 方案切换,以及自定义「快捷中心」全部按钮等功能。
Operating 模式即掌机功耗调节。ROG 掌机预设了 Windows 模式、安静模式(9W)、性能模式(15W)与增强模式(掌机 35W,接电源是 53W)四种电源方案。
最后一个「手动模式」是用户可自定义调整功率、风扇的模式,有耐心的玩家也可以针对每一个游戏都调节出最优方案,在电池与性能间取得平衡点。这些手动设置也可以在游戏库中为每个不同的游戏单独设置,一劳永逸。相信随 ROG 掌机的用户慢慢的变多,会有更多专业用户分享出自己的调节方案供大家「抄作业」。
GameVisual 是一套内置的屏幕色彩调节方案集合,理解成显示器的色彩模式即可,能针对不一样的场景预设不同的屏幕色彩方案,以及调节整体色温。
「其他」选项卡内包含媒体库、硬件规格查看、帮助、软件更新等系统相关功能。
目前奥创 SE 还是有一些小 BUG,比如摇杆或方向键控制时经常会无法选中某个选项,好在能够最终靠触屏控制解决,问题不大。
自 6 月 13 日 ROG 掌机上市后,奥创 SE 的表现已经比最初形态优化太多了,相信今后华硕还会推出更多功能更新与 BUG 优化。
屏幕左侧另一枚对应位置的按键是「控制中心」,同样也可以在任意界面唤醒,我们平时用到这个键的机会其实比奥创中心还要多。
按下按键后屏幕左侧会出现一个集成了屏幕亮度、音量控制和诸多功能的界面,包括调整分辨率、设置运行功率、快速截图、唤醒虚拟键盘等等,所有的按钮都是可以自定义增减、调整位置的,非常方便。
我个人很常用的是功率模式、效能信息、分辨率调节、显示桌面、AMD RIS 图像锐化、RSR 超分辨率、控制模式。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 AMD RIS 图像锐化与 RSR 超分辨率技术,两者都是 AMD 的图像处理技术。
AMD RIS(Radeon Image Sharpening)是一种图像锐化技术,能智能增强图像细节与对比度,使游戏画面更清晰,同时也不会过多占用算力。
AMD RSR(Radeon Super Resolution)则是先通过内部渲染降低分辨率,然后在输出时将图像放大到对应目标分辨率,在有限的性能下减少图像损失,对使用低功耗显卡的玩家来说很有用 —— 既能拥有高分辨率又能提升帧数。
考虑到掌机无法通过键盘快捷键实现各种系统内操作,华硕还设置了不少组合键来实现的快捷操作,任意一枚背部按键(华硕称之为「Macro 键」) + 手柄控制键来操作。
当然这么一大堆快捷方式一下子肯定记不住 —— 这时我们大家可以长按「奥创中心」键,屏幕会显示所有的快捷组合键。
说到底这台掌机最主要的功能毕竟还是「玩游戏」,我们实测一些游戏/跑分软件的成绩。
1080P 模式基准测试(Time Spy),接电源使用 25W 增强模式,主机温度很快飙升到了 90℃ 以上,最终得分 3076,预估《战地 5》以 1080P 高画质模式运行可以轻轻松松实现 65+ 帧数;以 15W 性能模式运行,主机温度大约 63℃ 上下浮动,分数 2442,《战地 5》1080P 高画质预估 55 帧。
使用游戏内置的性能测试,同样也是 1080P/中画质,无论选择 25W 增强模式还是 15W 性能模式,ROG 掌机都能轻松跑满 60 帧,绝大多数数据都在 90 帧以上,很优秀。当然这也是得益于 Playground 的出色优化。
紧接着我还用 Steam Deck 同样以中画质跑了一遍测试程序,具体分数参见下图。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 Deck 受屏幕限制,分辨率仅有 720P —— 即便有着分辨率这样关键的差异,ROG 掌机的成绩也是优于 Deck 的。
以 PC 版的默认中特效运行,分辨率 720P,亮度中等。25W 增强模式情况下,ROG 掌机能实现 60~80 帧畅玩「暗黑 4」,但代价是续航只有 1 小时左右;而 15W 模式帧数大概在 60~70 间浮动。1080P 的话,在掌机上其实区别不太大,25W 帧数约 30~40,我个人还是更推荐用 720P 以换取更稳定的帧数。
25W 以 1080P 分辨率游玩《暗黑破坏神 4》,在主城只有 33 帧
它的电池容量与 Steam Deck 同样为 40Whr,即以 40W 的输出功率可持续一小时。不过 ROG 掌机的屏幕更大、硬件功率更高,续航方面就明显没什么优势了。
我们尝试了在 15W、720P、50% 亮度的情况下连续游玩《暗黑破坏神 4》, 两小时出头电池就完全耗尽。
如果开到 25W、1080P,续航更是锐减到 1 小时出头 —— 我在一段全程 70 分钟的高铁上打《卧龙:苍天陨落》,上车坐稳后开机,还没下车它就没电了。
《大逆转裁判合集》这种文字冒险游戏,15W、720P、50% 亮度续航大概不到 3 小时。
非游戏应用方面,我在选择奥创自带的「Windows」模式,断网接 AirPods 耳机重温了 2018 年的《蜘蛛侠:平行宇宙》,这部 116 分钟的电影消耗了设备 31% 的电量,也就是说最低功耗情况下它大概能撑 6 小时。
作为对比,Steam Deck 在最高功率运行时的续航时间约为 1.5 小时,低功耗情况下玩 AVG 类文字冒险游戏大概 4~5 小时电量。
好消息是 ROG 掌机的充电也很快。用原装 65W 充电器情况下,空电量的机器只要一小时就能充满。
我们还实际测试了一下在 ROG 掌机与 PS5 处于同一无线状态下的远程游玩体验。
比较遗憾的是,PlayStation 官方提供的「PS Remote」软件并不能提供良好的遥控游玩体验:因为官方软件只支持 DS4 手柄或 DualSense 手柄来「玩游戏」,ROG 自带的手柄此时只起到一个类似遥控器的作用,主界面能用,进了游戏就没反应。这就很蠢了。
好在现在已经有很多第三方程序能完美解决这一个问题,比如 Chaiki。与官方软件不太一样的是,Chaiki 需要我们填入 PSN Account,这个账号并非 PSNID,需要通过一些特殊姿势获取,大家可以在搜索引擎上搜「如何获取 PSN Account」来拿到自己 PSN 的这个唯一串码。
串流远程游玩时,由于基本没有使用 ROG 掌机自身的算力,所以续航表现还不错,基本上能玩上 4 小时左右。串流的画质取决于你自己家的网络质量,千兆宽带配上个中档路由,一般情况下画质与帧数都能满足需求。用手柄可比在手机上搓玻璃的手感好太多了。
考虑到绝大多数用户都会在 ROG 掌机与 Steam Deck 之间二选一,我们这里也花一些篇幅为大家总结一下两者各自的优势、缺点与适用人群。
Steam Deck 是一台非常纯粹的游戏设备,开机即玩,不用过多麻烦的操作与设置。对 Steam 游戏库丰富的用户来说非常友善,还有很多来自 Valve 官方的个性化选项如开机动画、键盘皮肤等。但如果希望玩更多平台的游戏(如战网、Xbox XGP 游戏库、Epic 平台、育碧 Uplay 等),则需要一些额外的学习成本,适合爱折腾的用户。不过模拟器安装并不麻烦,只要在 Linux 桌面模式的商店里简单搜索即可快速安装。
另外,Deck 还有一个优势是会有很多开发商像针对家用主机一样,针对 Deck 的硬件进行特殊优化,Windows 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 —— 毕竟大家硬件都各不相同。
ROG 掌机则是基于 Windows 平台搭建的游戏中心,可以方便地安装各种适用于 Windows 环境的游戏平台、模拟器,扩展性极强,非常适合 XGP 用户「白嫖」库里的游戏,而且还可以只订阅 XGP for PC,29 港币每月,远比 XGPU 的 89 港币每月便宜。
目前的 XGP 游戏阵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大量 Xbox 第一方都会首发入库,还有不少适合 ROG 掌机这种低功耗掌机的精品独立游戏 —— 比如特别适合掌机的、让菲尔·斯宾塞都沉迷的《吸血鬼幸存者》。
如果你的主力办公电脑是 MacOS,但临时需要一个 Windows 环境来处理些特殊需求,把 ROG 掌机外接第三方扩展坞后再接键鼠显示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想拿它当主力办公电脑还是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是硬盘空间太小,另外没有自带独立显卡想要渲染一些视频也比较耗时 —— 外接 XGm 显卡拓展坞的情况下另当别论。
只不过采用 Windows 系统也是一把双刃剑,扩展性强的代价是没那么「专精」,无法实现 Steam Deck 那样快速开关机,也缺乏专门为掌机设计的电源管理机制 —— 这样又会额外消耗一些电力。而 Windows 系统有的缺点比如蓝屏、死机、通知过多等问题,ROG 掌机也都悉数继承了。
总结一下:Deck 的优点是价格便宜、系统响应快速、续航更长,缺点是屏幕较差,扩展性一般;ROG 掌机的优点是性能更强,屏幕出色,扩展性高,重量更轻,还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办公需求,缺点是价格稍贵,续航较差,Windows 用来玩游戏没那么纯粹。
目前已经有方案可以为 Steam Deck 安装 Windows,或是在 Windows 中安装 SteamOS,可惜都不是很稳定 —— 特别是后者,所以这里就不额外考虑了。
ROG 掌机已经正式上市一周有余,相信很多抢到首批的玩家都已经拿到手玩上很久了,不过我们这里依旧给用户提供一些优化建议和上手指南。
1、减少 Windows 通知:搜索栏输入「UAC」→ 将滑块调至最低 → 按确定。
3、将单击开启项目改成双击避免误触:搜索「文件资源管理器选项」→ 选通过双击打开项目。
4、更新 ROG 掌机固件与驱动:华硕管家 MyASUS → 手动更新 → 所有选项,更新后依次重启主机(更新时最好接电源,或至少保证电量大于 50%)。
6、如果觉得 512 的固态太小,可以自行更换固态,并且此操作并不影响保修,随便换。只需要注意只能购买 2230 尺寸的 SSD,否则装不进去。掌机原机自带的 SSD 型号为西部数据 SN740。ROG 掌机自带光感传感器,打开后盖会自动断电,有效避免损伤硬件,不过推荐还是关闭电源后再进行操作。换硬盘后重启机器会自动进 BIOS,在「高级」选项卡内选择「华硕云端还原」即可自动安装系统(需联网)。
从硬件配置与华硕本身的品牌价值上综合考虑,ROG 掌机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掌上设备,特别是在国行版定价如此之低的情况下。如果换成现在的我来做选择,我可能会优先选购 ROG 掌机而不是 Steam Deck —— 当然前提是能够原价买到。
虽然 Windows 并不是一个适合「掌机」的完美平台,但有了华硕的一些定制功能,这样的一个问题似乎也不是那么严重。
它固然不会是一款能实现「掌机 3A 梦想」的手持设备,不过更高的性能也的确能在牺牲画质的前提下为大多数游戏提供稳定的帧数,独立游戏更是不在话下。我能想到的适合使用的范围大概是沙发、卧室等家庭场景,高铁/飞机/酒店等差旅环境,和公司电脑配置不太行的午休娱乐需求。随时能掏出来刷个梦魇地下城,想想还是很爽的。
华硕在产品的性能与定价之间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平衡。如果你希望在现有的同类设备中找到一个稳定性、品控与价格都令人满意的产品,ROG 掌机的确是目前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