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的非典型“攒局”
发布日期:2023-11-14 03:15:45 文章作者: 赢咖5盛煌平台/案例
一个故事是关于世行副行长和比尔盖茨女婿的,说有人推荐了个哥们去应聘世行副行长,说他是比尔盖茨的女婿,于是世行研究了下就答应了。同时把这哥们介绍给比尔盖茨女儿,说他是世行副行长,于是比尔盖茨也答应了这亲事。最终这哥们不费吹灰之力而实现了财色双收,让众丝艳羡得不行。
另外的故事说某人在家里想吃火锅,于是打电话给好几个朋友请他们过来,让A顺便带点菜,让B顺便带点酱料,然后跟C说顺便带点羊肉。于是他自己在家里烧了点开水,安心地等朋友们来组火锅大聚餐。
我认为,这两个小故事更多是笑话而已,但是很多金融行业人在从业中,都特别想复制上面两个交易。要么想创造并利用信息不对称攒局,要么利用别人的优势为自己谋利,美其名曰资源嫁接。
几乎市场上发生的每个有知名度的案例,都有各种倒卖投资额度的传言。各种人都神神秘秘很有资源的样子,当然推介的PPT也都很精美,确实对于不知情的人而言也难分真假。客观而言,倒卖投资额度这事也大致分成几类,比如确实是真的且投资机会很不错,即使天上掉了大馅饼,类似机会也很难出熟人圈,更难落入到普通人手中。另外就是投资机会是真的,但是经过多层架构的盘剥,基本上风险和收益基本相当,投资优势殆尽。
以上两种还算是靠谱的,无论最终赔赚起码资源是真的,投资的机会也客观存在,能否赚钱存在不确定性而已。利用知名项目来卖产品募集资金的不靠谱占多数,比如有些机构从来都没有跟企业有个接触,就对外宣称获得了该企业的战略投资份额。或者有并购重组的配套融资采用询价方式,很多人就说搞到投资额度开始募集资金了,其实从技术角度是不现实的。
我在想,这些机构做这事的获利方式是什么?善意的推断,可能先以获得投资额度为由头把钱忽悠来了,然后再去谈投资争取额度,要是真的投资成功了呢,这个局就忽悠成了。就算投资没成功也有很多理由解释,反正脸皮厚钱又不咬手,最差也能巨额资金在手赚点存款利息啊,要是能其他项目继续忽悠投资人,没准还是赚点管理费呢。
当然也有一定的可能从头至尾都是恶意诈骗,投资项目就是个诱人的幌子,收到投资款后就卷款跑路从此消失。总之,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是真的感觉有馅饼掉下来,考虑下自己是不是有那个命。
有次,某上市企业独立董事找到我们说要介绍项目,跟我们说上市公司已停牌,交易也都谈好了,华泰联合进场就做材料就OK了。我们听了心怀忐忑,表达了想见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和标的方老板的意愿,这位老兄满口答应但从此就不再联系了。后来经过别人口陆续知道了大概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位老兄得知有个公司要出售,于是就开始以该企业代言人的身份张罗买家。联系到某上市公司后说,他接受独家委托跟上市公司谈,但是必须先停牌避免股价异动。上市公司于是就停牌了。然后这哥们跟标的企业说,买家上市公司这边搞定了,已经为本次交易停牌了,希望标的公司能够跟他签署独家委托协议。然后跟标的公司许诺要找国内并购做得最好的投行,说了好些跟我们谁谁都熟的很,只要他说句话我们肯定做这一个项目云云。
于是就有了上面开始那一幕,我们没参与这一个项目。后来听说其他投行进场了,再后来就是听到上市公司复牌发布重组失败。而且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居然有两家上市公司为这个标的停牌,连对方面都没见到交易就黄戏了。当然这是早期上市公司缺乏足够的经验,又对并购机会无比的渴望,现在这种事情可能不大发生了,但是类似的人还是满大街都是。
有家PE机构慕名找到我们,说想现金收购家壳公司做产业整合,希望我们也可以介绍合适的壳公司给他们。
我们说现在多数壳公司都希望可以找到最牛逼的资产,可接受现金出让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不多,而且控制权溢价都很高,通常都需要超过20亿的现金。你们……有钱么?
对方解释了他们是PE机构,钱根本不是啥问题,只要有好的壳分分钟就能募集几十个亿来搞,这些都不用我们操心,他们就关心谁卖壳。
对方说这些都想得很成熟了,想利用壳来做产业整合,尤其是医药行业的,最近满世界飞找到很多好东西。就是因没有上市平台没办法证券化退出,所以这些优质的资产也没办法去收购。
对方有点不耐烦,怎么总提钱啊,说过我们是PE机构钱不缺钱。如果我们有了上市公司平台,境外那些优质资产收购就跟捡豆似的。现在因为没有退出平台,没办法组建专门收购境外资产的并购基金,所以没办法把资产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说,你们想寻找上市公司并购机会,然后再借此来募集收购资金。收购完成后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来进行产业整合,组建并购基金进行境外资产的收购对么?这个交易太难了做不了,建议找更牛逼的投行来操盘。
对方深沉地点头,坚持说希望跟我们合作,说要是容易也不来找我们。听说我们是能提供投行一条龙整体解决方案的,知难就退不应该是大券商的风格等等说了好些。
对方提议要跟我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被拒绝。又提议签署保密协议,说向咱们提供了保密信息,再次被拒绝。后来带着满脸怪异表情,惆怅的离开了。
类似案例不少就不再列举了,金融行业不可避免的具有投机性,但是纯粹投机取得好结果概率不高。上述案例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行走在金融圈的朋友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会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
上一篇:电子发烧友网